检索结果相关分组
按文献类别分组
期刊(49)
图书(8)
会议论文(2)
学位论文(2)
按栏目分组
其他民族 (26)
贵州世居少数民族 (13)
山地民族建筑 (7)
山地民族艺术 (7)
山地民族服饰 (3)
山地民族民俗 (3)
山地民族文化 (2)
按年份分组
2015(58)
2012(1)
2011(1)
2007(1)
按来源分组
-1(61)
抉择与共生:云南边民基督教信仰的“地方性”建构:基于盈江县支那乡白岩傈僳族村的人类学考察
作者:张晗  年份:2015 期刊类型 :期刊 关键词: 建构  傈僳  白岩  共生  地方性 
描述:对"共生"之原因进行二维度的分析。最终认为,在白岩傈僳族与基督教共同作用下的信仰建构历程中,既是双方生存的策略,亦是双方交融的结果。具体说来,抉择是武器,而共生是智慧。
社会共生视阈下的多元文化空间建构:基于盈江县支那乡白岩傈僳族村的人类学考察
作者:张晗  年份:2015 期刊类型 :期刊 关键词: 建构  白岩  共生  多元文化  傈僳族 
描述:,"文化自觉"造成"差异","文化攀附"促使文化得以"地方性"的重构,其演进的结果是将白岩傈僳族的生存空间置于"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"构想下的"共生格局"之中。
社会共生视闽下的多元文化空间建构:基于盈江县支那乡白岩傈僳族村的人类学考察
作者:张晗  年份:2015 期刊类型 :期刊 关键词: 建构  白岩  共生  多元文化  傈僳族 
描述:,“文化自觉”造成“差异”,“文化攀附”促使文化得以“地方性”的重构,其演进的结果是将白岩僳僳族的生存空间置于“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”构想下的“共生格局”之中。
藏区寺院与乡村聚落共生关系: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蒙沽寺为个案
作者:娥满 周智生  年份:2015 期刊类型 :期刊 关键词: 藏区寺院  共生  乡村聚落  蒙沽寺 
描述:日常需求,回报村落。神圣与世俗两个群体间以互赠"礼物"、交换互动的方式形成了稳定而延续的整体。
新疆塔吉克族宗教信仰生活的文化多样性
作者:蔡江帆  年份:2015 期刊类型 :期刊 关键词: 共生  塔吉克族  多元文化  伊斯玛仪派 
描述:我国新疆塔吉克族在历史上先后信仰过原始多神崇拜、琐罗亚斯德教(又称祆教、拜火教)、佛教、伊斯兰教等。11世纪塔吉克族接受伊斯兰教伊斯玛仪派信仰之后,其他宗教信仰形式虽然消失了,但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却以民俗文化等形式源远流长,与其伊斯玛仪派信仰水乳交融,呈现出了多元文化共生的特点。
新疆塔吉克族宗教信仰生活的文化多样性
作者:蔡江帆  年份:2015 期刊类型 :期刊 关键词: 共生  塔吉克族  多元文化  伊斯玛仪派 
描述:我国新疆塔吉克族在历史上先后信仰过原始多神崇拜、琐罗亚斯德教(又称祆教、拜火教)、佛教、伊斯兰教等.11世纪塔吉克族接受伊斯兰教伊斯玛仪派信仰之后,其他宗教信仰形式虽然消失了,但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却以民俗文化等形式源远流长,与其伊斯玛仪派信仰水乳交融,呈现出了多元文化共生的特点.
怒族多元文化互动与性别承载
作者:宋建峰  年份:2015 期刊类型 :期刊 关键词: 承载  共生  多元文化  性别 
描述:因素。多元文化中的怒族性别承载主要体现在怒族服饰、日常用品、居住、节庆、饮食等方面,分别其性别配置理念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形式、途径、手段和机制,探索怒族女性在民族文化传承、男性参与保护怒族传统森林文化,复兴本民族生态生存方式和生活经验,发展怒族社会区域经济,建构怒族两性合力的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和谐生态系统,怒族人民才能在认识自然、继承祖先生态生存经验的总结中获得发展的良性启迪,并在不断了解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对其他民族文化占有、甄别、挑选、为我所用,吸取精华,剔除糟粕,理性地选择适合自己族群发展的文化。
佤族寨桩:民族文化和谐共生探析
作者:赵秀兰  年份:2015 期刊类型 :期刊 关键词: 和谐共生  傣族文化  寨桩  佤族文化 
描述:标志,其名称、内涵及功能都暗含了民族文化的和谐共生
基于共生理论的畲族村落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思考
作者:陈培磊 苏玉卿  年份:2015 期刊类型 :期刊 关键词: 乡村旅游  特色农业  协调发展 
描述: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是乡村发展的一条新路径。该文引入共生理论,论述了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共生关系,分析了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的实现机制,并以长泰县坂里乡高层畲族自然村为例,对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进行实证分析,提出畲族村落协调发展的建议。
藏族部落—寺院—村落“共生”效应研究:以甘南州碌曲县为例
作者:王录仓 李巍  年份:2015 期刊类型 :期刊 关键词: 藏传佛教寺院  村落体系  藏族部落体系  碌曲县  “共生”效应 
描述:缘为基础的部落组成,奠定了人口的归属感和认同感。在全民信教的背景下,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信仰载体——寺院,而寺院发挥的综合精神向心作用,影响了聚落的精神形态。部落—寺院—村落的"共生"效应,是藏区村落形成的特殊民族和地域因素。